西藏行筆 Day (7.2) : 傳承千年的清香與微笑大佛

 

千百年前,吐蕃的賢臣吞米‧桑布扎回到了故鄉。
他親手教導這裡的居民如何凝聚起大地精華,製作秘香。
人們學會了用水磨工法粹取出自然的氣息,
讓濃郁而純淨的聖潔靈煙,護持了雪域高原的每個角落。
遠古的傳承是故事的開端,
這座名叫吞巴的小村落,最終成為傳奇的藏香源流之地。
 

<雅魯藏布江畔的藏香人家>

離開日喀則後,我們一路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蜿蜒前行。
雅魯藏布江以滔滔的水勢奔流過險峻幽深的山林,偶爾在荒漠和沙丘間稍做停歇。
距離日喀則約三十公里,海拔3782公尺的地方,有座民用的小型和平機場。
隔著新中尼公路,在對面的小山頂上,有一座名為「彭布日屋慶」的天葬台。
這個天葬台至今仍為附近居民們所使用。
我們到達的時候正值中午,山頭上渺無人煙,只有幾隻禿鷲閒適地在空中盤旋。

0619 (112)b
(雅魯藏布江的上游段,國道318號)

 

遠眺過天葬台後,我們在國道318號上的一間四川餐廳用餐。
路上的奔波讓人飢腸轆轆,環境雖然地處偏僻,屋內陳設也略嫌簡陋乏味,
但卻是這兩日以來,菜色最讓人滿足的一間餐廳。
正當大夥愉快的享用豐盛的午餐時,窗外突然探進了一個藏人的臉孔,
不多時,幾個藏族小販就闖進店裡來兜售佛珠、蜜蠟等民俗工藝品。
拒絕幾次後,小販們還是不肯死心離去,硬是纏圍著用餐間無處閃躲的你。
幸好在鄰間用餐的李大哥,聽到了聲響,前來喝斥走了這群不速之客。
我們總算又能夠開懷地繼續享用餐點。

DSC05118b
(用午飯的餐城街,國道318號)

 

下午一路欣賞雅江峽谷的壯麗景緻間,聽著李大哥說著感人的藏地故事,
不知不覺間來到了著名的藏香發源地,尼木。
尼木縣的吞巴鄉,是松贊干布時代七賢臣之一吞米‧桑布扎的故鄉。
這位創制了藏文的大臣在回到吞巴村後,將藏香的秘方傳授給了這裡的居民。
村民們得到真傳後,以一絲不茍的態度,製作出被評為上品的吞巴藏香。
因此,吞巴村也被稱為是「藏香製作第一鄉」。
吞巴的藏香製作,也被世人與尚日的手工木雕、雪拉的手工藏纸並列為「尼木三绝」。

藏香,被尊為「藏域三寶」之一,是藏族們得以自豪的傳統手工藝。
由於多被用在神聖的宗教儀式裡,因而原料多取自於不會傷害生靈的天然素材。
除了極其嚴苛的製作過程外,藏香所使用的原料內容更是異常繁雜。
一般的製香多會以柏樹的樹幹做為主要材料,再加上藏红花、麝香、檀香、沉香、
肉豆蔻、丁香、沙仁、冰片等數十種香料依照特定的比例揉製而成。
以吞巴藏香為例,就需要以三十多種藏藥才能調配出來。
而當中最艱難的部份是,用來作為的主料的柏樹,並不生長於高海拔的吞巴村。
自古至今,村民們都是從遠在四百多公里外的林芝運來柏樹幹,
再從其它地方收集其它的藥料,才能備好製香所需的全部材料。
藏香裡含有多種天然香料和藏藥成分,具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特殊療效。
因此,各式的藏香也被藏醫藥學所認可,而有了一席之地。

0619 (138)b
(晾曬中的柏樹枝幹,吞巴村)

 

令人訝異的是,尼木藏香的製作不在廠房裡,而是在公路一旁的吞巴河中。
吞巴河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有著四季不斷的源源流水。
村民們將柏樹塊綁在水車上,利用水力衝擊推動磨具,讓柏樹慢慢地被磨成糊狀的木漿。
這些木漿風乾後所做成的香磚,就成了藏香最主要的原料。

0619 (181)b
(堆放香磚的倉房,吞巴村民家)

 

我們跟著劉導鑽入國道旁的小徑,拜訪當地製香的民家。
這戶藏族人家是將二樓當成工作室,在裡面調擠出一束束的香泥。
藏家的主人告訴我們,擠香泥時要有一套標準坐姿,人體重心平衡後才不易受傷。
香泥被調配好後,會放入一根尖端縮窄的管子裡,要利用姆指當成活塞壓入管內,
才能從管子的前端擠出一條漂亮的香條。
當這些混著各種香料的條狀香泥經過曬乾集束後,就可以散播到雪域各地了。
動作看似簡單,但對手指纖細的人來說這其實非常難擠。
香泥很容易從指邊的管壁溢出,別說是要像村民一樣拉出漂亮的直線,
連要把香泥從管口擠出來都有一定難度。

0619 (160)b
(擠得好辛苦,為什麼不拿針筒來呢 ?,吞巴村民家)

 

擠出幾團不成樣子的香條後,主人帶著我們參觀院子裡擺設的一些相關器具。
走下二樓的階梯,首先見到的是圍牆裡的小牛棚。
棚子裡的小牛很親近人,好奇的往我們這邊靠來。
一個沒留神,小牛居然開始舔食起思剛擠完還沒洗淨的香泥,還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
由於藏香材料取自天然,食之無礙。
主人在一旁看到了這些人爭相給牛舔的怪動作也不以為意,反而覺得很有趣。

0619 (168)b
(愛吃香泥的牛,吞巴村民家)

0619 (178)b
(院子裡的鍋爐,吞巴村民家)

 

不可免俗的,我們也買了盒讓人聞來愉悅的藏香,添了幾個裝填香草的護身錦袋,
這才依依不捨的告別吞巴村,往拉薩的方向前去。
而才往前行不久,遠遠地看到對向的車道上,出現一個橘紅色的身影。
是位磕著長頭的朝聖者。
他的背後是拉薩的方向,想必是自聖城而來的吧 ?
不,那身服飾並不是在拉薩常見的衣著樣式。
那麼會是多遙遠的地方呢 ?
而這會兒,身上一無行囊的他,又將往哪而去呢 ?
當他五體投地的頂禮大地時,同向奔馳的卡車望得見他伏下的身影嗎 ?
車子沒有停下來,隨著那規律起伏的紅衣漸漸縮小遠去,
你的心中浮現一種悵然的感覺。

0619 (199)b

0619 (201)b
(磕長頭的朝聖者,國道318號)

 

<佛陀在崖壁上微笑>

離開了崇峻的山路,雅魯藏布江隨著河面的開展,水流漸漸地緩和下來。
隨著沖積平原的出現,路邊開始有了閃耀著金色光輝的農田。
一頭野生牦牛跳下河灘,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激起了巨大的水花。
方才從車窗旁晃過的,正是宏偉的曲水大橋。拉薩已經不遠了。

0619 (202)b
(雅魯藏布江寧靜的一面,國道318號)

0619 (219)b
(涉水而過的野牦牛,國道318號)

0619 (206)b
(路旁的油菜花田,拉薩城郊)

 

拉薩市的西南近郊四十公里處,我們又見到山壁上那尊帶著可愛笑容的聶當大佛。
聶當大佛面朝拉薩城,東邊緊臨著拉薩河,佛像高達9.83公尺,寬有7.9公尺,
是西藏戶外最大的石刻佛像,有著「西藏石刻之最」讚譽。
佛像左手持缽,右手持著降魔印,跏趺坐於蓮台上,對每個經過的人都報以微笑。
由於年代久遠,而且相關的史料不足,使聶當大佛的年代及來源至今仍不能確定。
有一說是元朝國師,也就是薩迦五祖中八思巴大師的信徒,
為了紀念大師自北京重返西藏時,特別留下的遺址。
另一種說法,則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聶當一帶常有惡鬼出沒。
當地居民為了驅除鬼靈,便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為藍圖,在此刻石造像。
數百年來,人們會定時為佛像重新上彩,以維持原本豔飽滿的色澤。
聶當大佛的右側山壁上,還雕有三尊較小的彩繪佛像,是藏傳佛教裡的長壽三尊。
分別是居中的無量壽佛,左側的尊勝佛母及右方的白度母。
或許正因如此,聽說藏民們來此祈求的心願也多是家人健康、平安。

0619 (226)b
(聶當大佛,拉薩城郊)

0619 (234)b
(圍繞在大佛周圍的風馬旗,拉薩城郊)

 

這裡最奇特的一點,是在近乎垂直崖壁上,竟貼滿著無數的哈達。
原來崖壁上的土壤略帶有黏性,人們用哈達包著土塊就往壁上拋扔。
日積月累下來,陡峭的山壁上就飄掛著一條條白色的絲巾。
劉導打趣道 : 「你們要不要試看看,拋得越高越吉祥。」
我們搖搖頭,心想要是力道沒抓準,不小心拋到佛陀微笑的臉龐上,可就不好玩了。

0619 (229)b
(李大哥代表拋獻哈達,拉薩城郊)

 

– 參考資訊 –

網站 : 藏喜 –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文章 : 尼木三絕之二 – 藏香

文章 : 【藏族藏香】尼木香:西藏第一香